【報導】TVBS《從永續看見商機 23歲台灣女孩把即期麵包變啤酒》

【報導】TVBS《從永續看見商機 23歲台灣女孩把即期麵包變啤酒》

轉自TVBS

「我希望讓產品盡可能衍生、盡可能環保、盡可能被更好的運用。」蝶釀永續創辦人劉皓說,今年23歲的她,從小對永續很有感,大學時期和朋友參加競賽,注意到「剩食利用」議題,在一場打賭後,朋友們一起創業,將即期麵包變成啤酒,再把酒粕做成燕麥脆片和環保麵粉,成為全台第一個剩食回收升級再製的成功案例。

 

劉皓從小在印尼生活,一直都在關注永續議題,回台讀大學後,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「當時大家要參加競賽,想說剩食議題很少人關注,感覺很容易得獎。」就是這個無厘頭的想法,讓他們一頭栽下去,「其實查來查去,台灣處理剩食好像都跳脫不出食物銀行、剩食廚房、即期品特價、醜蔬果變果醬這類的方式。」但大家想做更有趣的嘗試,就蹦出了「剩食再造」。
 
劉皓查到英國有一家公司將吃不完的麵包做成啤酒,「這是一個很好的玩法卻很少人做,我們應該也能玩玩看,而且還能喚醒民眾對剩食的興趣。」這一群大學朋友就在彼此打賭不敢開公司的玩笑話中,認真開始了創業之路。

 

這一群沒有食物研發背景的創業家們,一開始什麼都不會,找顧問、找廠商、找合作,全都是一步步學「真的一直被拒絕,我的臉皮都快比書本還厚了。」劉皓笑說,後來找了麵包大廠合作,願意將要被丟進垃圾桶的麵包邊角和即期品給他們,再找了研發顧問、工廠,成功取出麵包中的大、小麥成份進行糖化,做成了有「麵包甜味」的啤酒。

 

「第一瓶啤酒做出來的時候,真的超爽、超興奮的!」劉皓笑說,開始販售後也發現民眾蠻願意用行動支持,「台灣永續意識成長的很快,且將其融入生活,不只是說說而已。」特別是35歲到45歲的女性,她們多半是被產品背後的故事和意義所吸引,都願意支持,還會回購,甚至自主性的將產品介紹、推薦給其他通路。

 

後來,團隊又發現麵包做成啤酒後所剩下的酒粕,在處理過程會出現較高的碳排放,於是他們又開始研究,將剩下的酒粕做成了燕麥和環保麵粉,「這一路真的是蠻辛苦,每個部分都要親自去嘗試、去學習,且剩食每次的量不固定,還要跟時間賽跑,在期效內趕快處理,生產成本也比較高。」
 
「但我要做的不僅僅只是一個賣啤酒、賣燕麥的。」劉皓說,國外雖然有把麵包做成啤酒的案例,但他們往往都是繼續研發其他口味的酒,不過,劉皓想做的不只是把啤酒賣給餐廳、消費者,而是要去驗證台灣企業對永續產品的需求有多高。
 
「我們想把樂高積木提供出去,讓大企業拿去運用、拿去蓋房子。」劉皓希望把公司的產品當成原料,提供給企業做更多發揮,像是把環保麵包賣給通路商,讓他們做成麵包、披薩等其他商品,這樣一來賣出去的不只是產品,還在藏在其中的永續理念,且這樣的量越大,對整體碳排也有更深遠的影響。

 

這樣的方式也開始慢慢發酵,蝶釀永續的產品目前不只在餐廳、誠品等店販售,也有飯店、零售通路在討論,要和劉皓的合作,用他們家的產品再進一步研發成自家公司的商品,也能藉此做到永續。
 
「一開始真的沒想到會一路走到這。」原先夢想是當畫家的劉皓,卻和朋友投入了創業之路,一群年齡不到25歲的年輕人,成功把讓剩食變成商機,「接下來我們可能也不會研發新產品,現在的目標就是把現有的產品做的更環保、更永續。」

返回網誌

發表留言